鼎冠配资 司马昭不仅擅长玩弄权术,还是一位用兵奇才_司马懿_诸葛亮_蜀军
三国故事里面,司马懿本人是杰出的军事家,堪称能与诸葛亮相匹敌。而对于他的儿子司马昭,我们的印象往往是以下这么几个典故,如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、“安乐公鼎冠配资,颇思蜀否”。
在这些典故里面,司马昭是一个擅长玩弄权术的人的形象,长期处于政治之间。
(图一)司马昭剧照
然而事实上,我们这么去理解司马昭,其实只是仅仅理解了司马昭其人的一个方面。其实,作为司马懿的儿子,司马昭在很大程度上,也受到了父亲的熏陶。也就是说,司马昭本人,也是具有着一定的军事才能的。下面,就让笔者通过几个案例,来论证自己的这个观点,即:司马昭其实也是善于用兵的。
诸葛亮给蜀汉后主刘禅献上《出师表》之后,就亲赴汉中,率领大军北伐曹魏。在诸葛亮的指挥下,蜀军多次战胜魏军,可谓是连连得胜。局势对于曹魏而言十分严峻。
(图二)诸葛亮剧照
展开剩余82%于是,魏明帝曹睿起用司马懿,命令他率领二十万大军开赴前线,抗击蜀军。
司马懿不愧是眼光毒辣。他一出兵鼎冠配资,就把目光锁定在了蜀军的咽喉要道—街亭。他意图攻占街亭,截断蜀军的粮道。然而,在此次行动之中,司马懿却差点放弃了自己的作战构想。
(图三)司马懿剧照
把目光放到蜀军那边。诸葛亮听闻司马懿率领二十万魏军出征,也迅速意识到了司马懿意在街亭。于是,他派出了马谡和王平前往街亭驻防,阻击魏军。
回到魏军那边。司马懿率领魏军抵达街亭之后,他突然发现:街亭已经有蜀军驻扎。司马懿深感诸葛亮神机妙算,于是便打算放弃自己原先的作战计划。
这个时候,司马昭挺身而出,劝阻父亲不要撤军。“街亭虽然有蜀军驻扎,但是蜀军并没有驻扎在要道上,而是驻扎在了山上。想要击败蜀军并不困难。”司马懿半信半疑,在深夜带兵侦察了蜀军营地,发现司马昭所言不假。司马懿这才转忧为喜,于是马上下令:截断蜀军水源。如此,魏军轻而易举地击败了马谡的蜀军,占领了街亭。
(图四)三国剧照
魏军占领街亭之后,蜀军失去了咽喉要道,迅速陷入了不利局面之中。诸葛亮原本顺风顺水的第一次北伐,就这样以失败告终。笔者认为,司马昭在这里无疑是立了大功的。如果不是司马昭在战前仔细观察敌情,发现了蜀军的破绽鼎冠配资,司马懿说不定就会直接撤兵离开了。司马昭的军事才能,由此可见一斑。他在战前所做出的决策,可以说是影响了整个魏、蜀战局。
前文提到:蜀军失守街亭之后,战场主动权转入了魏军之手。诸葛亮不得不分兵遣将,部署撤军事宜。如此一通部署之后,大部分蜀军都被安排了任务,去了其他的地方。而诸葛亮自己手下,此时只剩下了几千名士兵,和他一起留在了西城。然而,偏偏就在此时,司马懿率领魏国大军,杀奔西城而来。司马懿的目标很明确,就是要直取诸葛亮。
(图五)司马懿剧照
面对数十倍于己的魏军,诸葛亮却不慌不忙。他没有逃走,也没有召回各路部队,而是利用自己一向“行事谨慎”的形象,抓住了司马懿的心态,唱了一出“空城计”。由此,司马懿心生疑虑,直接带领魏军撤走了。就这样,诸葛亮顺利转危为安。
然而,在魏军撤军之前,有人却对诸葛亮的举止产生了怀疑。这个人,就是司马懿身边的司马昭。他拉住父亲,认为诸葛亮是在虚张声势,城中其实并无多少蜀军。因此,他劝父亲直接挥兵杀入城中,生擒诸葛亮。但是司马懿没有听,坚持领兵撤走。
现在看来,司马昭的判断确实不错。我们站在司马昭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问题。之前,笔者提到过:大部分蜀军都已经被诸葛亮派出去了。而蜀军调动的消息,基本可以确定的是,不会瞒过魏军。既然如此,司马昭很可能推断出:诸葛亮并不是在诱敌深入。西城之中,真的没有多少蜀军。这也就是说,诸葛亮想打的,其实不是伏击战,而是心理战。这一点,司马昭应该已经判断出来了。
(图六)司马昭剧照
然而,司马懿却因为过于多疑,中了诸葛亮的心理战,没有听司马昭的话。结果,煮熟的鸭子就这样飞走了。同时,也不能不感叹:司马昭的眼光确实挺毒辣的。
后来,司马家族主宰了魏国朝政。263年,手握大权的司马昭做出了出兵伐蜀的决策,决定一举灭蜀。
当时,魏国朝堂不少人都反对司马昭的伐蜀计划。有人认为:蜀将姜维先前曾经多次进犯中原,应当对蜀汉采取守势。还有人认为:川蜀之地,地形险峻,不利于军队行动。先前魏军曾经多次伐蜀,结果都是无功而返。因此,他们都不太看好这次的伐蜀之战。
(图七)姜维剧照
然而司马昭却力排众议,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。他估计了蜀军的兵力总数,而且还指出:蜀军分散在川蜀各地,不足为惧。此外,蜀主刘禅昏庸,宠信宦官,朝政败坏。大将姜维遭到排挤。因此,魏军如果南下,必然是一击制胜。事实结果果然与司马昭料想的一样。读到这里,不得不佩服司马昭的军事眼光。
(图一)司马昭剧照
所以说,司马昭不仅仅是玩弄权术的高手,他同样也遗传了父亲司马懿的基因鼎冠配资,颇有用兵之才。
发布于:天津市驷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