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宝配资 中国当代22位美学家美本质论与审美观研究:多维框架下的理论图景_科学性
油画《聚集》 作者为华远万宝配资
中国当代22位美学家美本质论与审美观研究:多维框架下的理论图景
作者为华远
写于2005年3月,修改于2025年4月万宝配资
摘要
本论文基于“三定六位一体”及“四维多层多线一元”的科学性美学框架,系统梳理中国当代二十二位美学家的美本质论与审美观。通过将美学家划分为哲学类、文艺类、科学科技设计类三大类别,深入剖析各美学家理论特色,揭示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多元发展态势与内在逻辑,为理解美学学科的理论建构与现实意义提供参考,探讨三大类美学在科学性美学框架下的统一可能性与关联。这二十二位美学家是“三定六位一体四维多层多线一元”体系中不同层面与线索的重要体现,其理论探索展现出美学研究的丰富层次与多元路径。部分美学家的反本质论思想,实质是陌生化、距离化、信息中介化的表现,在否定传统本质定义的同时,以独特方式推动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,追求一种“负负得正”的理论效果 。关键词:中国当代美学家;美本质论;审美观;哲学类美学;文艺类美学;科学科技设计类美学;科学性美学框架 ;
展开剩余94%本论文以中国当代二十二位美学家的理论为研究对象,旨在基于“三定六位一体”(定位、定性、定量;历史、文化、实践、批判、融合、创新的多维统一)及“四维多层多线一元”(时间维度的历史性、空间维度的文化性、实践维度的生成性、批判维度的反思性;多层级的理论建构与多线索的学科对话;以人类审美活动为元点)的科学性美学框架,系统梳理其美本质论与审美观。
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,不同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背景与研究视角出发,对美本质与审美问题展开深入探索。正如作者华远反复强调的红、绿、蓝三大板块,它们分别对应哲学类、文艺类、科学科技设计类美学,形成理论分类与逻辑架构的内在呼应。这种分类并非绝对割裂,而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分析各类美学理论的侧重与特色——哲学类美学如红色板块,侧重形而上的哲学思辨;文艺类美学如绿色板块,聚焦文艺实践中的审美体验;科学科技设计类美学如蓝色板块,关注技术理性与实用价值的融合。三者在科学性美学框架下,共同指向对“美如何在人类实践中生成”的终极追问。
哲学类美学侧重于从哲学思辨的角度探讨美本质与审美问题,涉及生活、生命、生态等多个领域,为美学研究提供方法论与理论基础;文艺类美学聚焦于文艺创作与欣赏中的审美现象,对意象、境界等范畴进行深入研究,丰富了美学在文艺领域的内涵;科学科技设计类美学则将美学理论与科学技术、设计实践相结合,关注科学、技术、商业等领域中的审美价值,推动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。
在科学性美学框架下,这三大类美学虽各有侧重,但存在内在关联与统一的基础。真正的科学性美学旨在把握美本质问题,找到各类审美对象、美的事物、美感以及不同类别美学的共同根源,在尊重具体美学特色的基础上存异求同,从而实现美学理论的统一与发展。正如美学本身即是一门广义的艺术——它以理性为笔墨,逻辑为构图,在思想画布上呈现概念碰撞的韵律美、体系延展的秩序美,使美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美化。 而这二十二位美学家的理论,正是构成这幅美学画卷的重要笔触,他们从不同角度、不同层面、不同线索出发,共同描绘出中国当代美学的丰富图景。部分美学家所倡导的反本质论,并非对美学本质研究的否定,而是通过陌生化、距离化、信息中介化等手段,打破传统美学理论的固有认知模式,促使人们以全新视角审视美学问题,在看似否定的过程中,实现美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,达成一种“负负得正”的理论效果 。
一、哲学类美学家理论探析
(一)张法:文化建构的虚体性与中西融合的美学本体论
张法的美本质论植根于中西美学比较视野,提出美是文化观念体系建构的“虚体”,而非客观实体属性的静态集合。他以跨文化词源学考据为切入点,揭示“美”的内涵在不同文明中的符号化差异:中国甲骨文中“美”与羊的意象关联,承载农耕文明对丰饶的象征;希腊语“καλó”强调形式和谐,折射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;希伯来语“yapha”隐含神圣性,与宗教文化相连;印度梵语“sundana”则指向色与空的辩证统一。这种文化建构论打破西方本质主义对“美是什么”的实体性追问,将美置于“虚实合一”的宇宙观中理解——中国美学以“气”为本体,通过“气韵生动”“阴阳五行”等范畴,展现动态的生命力与整体关联性,区别于西方柏拉图式的理式论和经验主义的形式论。
在批判西方美学时,张法指出其本质主义困境在于执着于概念定义,导致“美是难的”悖论;学科型美学局限于将美窄化为艺术哲学,割裂美与真、善的关联;现代性反思则揭示西方美学在量子力学等科学转向后,与中国古典美学“主客交融”思维的共鸣。他主张美育作为文化自觉的实践路径,通过“虚实关联”思维促进跨文化对话,如将“气韵”概念引入环境美学,为全球化时代的美学普遍性提供中国方案。
(二)高建平:实践美学的历史化转向与跨文化整合
高建平在继承李泽厚“实践美学”的基础上,提出美是“物质实践与精神活动的统一体”,强调实践的文化历史性与动态生成性。他反对将“自然的人化”简化为单向度的物质改造,而是关注敦煌壁画从宗教符号到艺术经典的历史转化,证明美在文化实践中的意义重构。受杜威“艺术即经验”影响,他主张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的连续性,辩证分析“日常生活审美化”现象——既肯定大众文化的情感慰藉功能,又批判资本操纵下的审美泛化。
在方法论上,高建平倡导历史语境还原法,如分析宋代文人画时结合科举制度与纸张工艺;同时推动学科互渗,借鉴实验心理学研究审美感知,却反对科学主义消解人文价值。他提出“复数的世界美学”,以非洲面具艺术的仪式性审美为例,批判西方中心主义话语,主张在跨文化对话中建构中国美学的本土性,如阐释中国园林“借景”手法中“天人合一”的生存智慧。这种对多元文化审美经验的包容,为全球化时代的美学普遍性提供了开放的理论视野。
(三)潘知常:生命美学的本体论突围与超越性追求
作为 “生命美学” 代表,潘知常以生命本体论批判传统实践美学的物质决定论,主张生命是审美活动的终极根源。他强调生命不仅是生理存在,更包含情感、精神与文化创造,如文学中少妇美对自然青春的超越,体现人性的创造性。其审美层次理论将中国艺术划分为 “言、象、意、道” 四层,从诗歌声韵到宇宙境界,层层递进揭示审美超越性。针对现代性困境,潘知常赋予审丑与荒诞以批判功能,认为彭浩翔电影的荒诞叙事是对异化社会的解构。他倡导美育作为生命境界提升的途径,提出 “诗与远方” 的审美眼光能帮助个体超越物质束缚,实现精神自由。尽管与李泽厚 “实践美学” 存在 “生命优先于实践” 的论争,但其对生命本体的关注,为美学研究注入人本主义维度,成为跨文化对话中沟通东西方的桥梁。
(四)徐碧辉:实践美学的双重维度重构与现实关切
徐碧辉作为新实践美学代表,从类主体与个体主体双重维度界定美本质:哲学层面,美是 “自然的人化” 与 “自由的形式”,即人类实践对自然形式法则的创造性运用;个体生存论层面,美是主体情感与客体形式交融的 “境象”,如 “杨柳依依” 承载的时光感慨。她批判后现代反本质主义,主张区分类主体的哲学抽象与个体体验的具体性,维护美学学科的核心范畴。面对都市化与生态危机,徐碧辉提出 “生态美” 作为自然美的最高形态,强调 “人的自然化” 对工具理性的纠偏,如传统 “天人合一” 智慧对现代环境设计的启示。她继承李泽厚 “情本体” 理论,将美育视为联结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的纽带,推动马克思主义美学从学科建设转向社会介入,关注 “负审美” 现象(如光污染)对个体审美权利的剥夺,呼吁通过制度保障实现 “诗意栖居”。
(五)曾繁仁
曾繁仁提出生态存在论美学,美本质论将美的本质定义为“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”,构建“生生之美”的本体论,确立生态整体论的美学范式,实现家园意识的审美重构。生态审美观强调环境审美的身体参与性、生态修复的审美转化以及日常生活的生态审美化,融合中西美学资源,构建生态美育实践体系 。
(六)刘成纪:文化主体性与动态生成论
刘成纪立足中国农耕文明传统,提出美是文化基因与主体经验的动态生成。他通过甲骨文“美”字的考据,揭示中国早期审美意识的味觉与视觉双重根源,并强调“气韵贯通”“器以藏礼”等传统范畴的现代转化。其“地理即美学”“诗性时空”等概念,为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美学话语提供了历史维度。
(七)刘悦笛:生活美学的本体论转向与审美民主化实践
作为“生活美学”的重要倡导者,刘悦笛提出“生活本体论”,主张美是“生活真理的直观显现”,强调审美活动与人类生存境遇的本质关联。他突破传统美学对艺术自律性的局限,将美还原为日常生活的本真显现——既非纯粹的精神超越,亦非物质功利的附庸,而是“生活真理”在具体情境中的感性呈现。例如,传统茶道中“备器、煮水、冲茶、品茗”的完整流程,不仅是技艺的展示,更是“天人合一”生活哲学的直观演绎,体现了生活本身的审美维度。
刘悦笛将美好生活解构为“好生活”(物质基础)与“美生活”(精神升华)的辩证统一,倡导“审美民主化”理念,主张“人人都是生活艺术家”。他认为,审美不应局限于精英阶层的特权,而应成为普通人日常实践的基本维度:从家居布置的色彩搭配到街头巷尾的市井烟火,从手工造物的匠心独运到自然景观的漫步体验,生活的每个环节都蕴含着审美创造的可能。这种理念呼应了当代社会对“生活艺术化”的普遍追求,如汉服文化的复兴、文创产品的流行,均体现了大众通过日常实践实现审美表达的主动性。
在理论建构上万宝配资,刘悦笛提出“生活美学产业”概念,创新性地将美学与经济发展结合。他认为,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对生活审美价值的挖掘与转化,如茶道体验、传统工艺研学、乡村美学旅游等,通过市场化运作让审美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,同时反哺文化传承。例如,苏州园林的“移步换景”美学被转化为现代商业空间的设计理念,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基因,又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。这种理论突破了传统美学的纯学术边界,为美学在当代社会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新路径。
刘悦笛的“生活本体论”本质上是对现代性困境的回应——在技术理性与消费主义主导的时代,他呼吁回归生活本身的审美维度,通过“美生活”的建构实现对“异化生存”的超越。这种理论既承接了中国古典美学“美在生活”的传统(如儒家“乐””精神、道家“自然”境界),又融合了西方实用主义美学(如杜威“艺术即经验”)的现代性转化,为哲学类美学注入了鲜活的生活质感与实践导向。
二、文艺类美学家理论探析
(一)王一川:“兴”论重构与审美体验的动态生成
王一川以中国古典诗学“感物起兴”为根基,提出“兴发体验机制”,主张美在主客体“兴发”互动中动态生成。他将“兴”拓展为“流兴”,赋予其后现代语境下感伤与再生的双重性,如赛博朋克文化中机械与人性的碰撞激发多元解读。在分析中国园林“可游可居”时,他指出美不仅是对象静观,更是“生命安顿”的过程,体现古典美学传统的现代转化。
借助符号学与现象学方法,王一川强调艺术作为“符号实践系统”,其媒介特性(如绘画笔触、影视镜头)与文化关联性共同建构审美意义。他关注数字媒介对审美体验的重塑,如《动物森友会》玩家通过虚拟设计实现创造性实践,印证“流兴”理论在技术时代的适用性。其跨学科视野推动古典“兴”论与当代艺术实践的对话,为审美体验研究提供新范式。
(二)姚文放:反本质主义与审美经验的历史动态性
姚文放受后现代思潮影响,反对固化美本质的定义,提出前现代(真善美未分化)、现代(学科化分化)、后现代(去分化)的审美文化三阶段论。他以西方美学史为例,揭示从鲍姆加通“感性学”到杜威“艺术即经验”的演进,本质是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连续性的回归。其“身体美学”理论强调身体不仅是审美载体,更是美生成的本体,如王艮“尊身论”与舒斯特曼理论的中西呼应。
在接受美学基础上,姚文放提出“生产性批评”,认为《红楼梦》的经典化是历代读者创造性阐释的结果,证明美本质的开放性。他批判传统美学对概念推演的依赖,主张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审美规律,如民间节庆的文化意蕴通过身体参与被感知,为美学研究注入鲜活的经验维度。这种反本质论思想,实质是通过陌生化、距离化、信息中介化的方式,打破传统美学对美本质的固有认知,促使美学理论更加贴近生活实践 。
(三)周宪:审美现代性批判与视觉文化转向
周宪的美学思想以“审美现代性”为核心,揭示现代性内部“社会现代性”(工具理性)与“文化现代性”(价值批判)的二元张力。他指出,现代主义艺术(如波德莱尔《恶之花》)通过陌生化手法制造审美距离,成为批判启蒙理性异化的利器。在消费社会中,他关注艺术边界消融现象——广告设计的审美化、数字艺术的跨媒介性,均证明美在商业逻辑与技术中介下的重构。
针对“视觉文化转向”,周宪警示图像霸权对主体性的侵蚀,主张通过批判性视觉素养重建“观看的伦理”。他援引布迪厄“艺术场”理论,分析艺术品价值的社会协商机制,同时强调美育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——科学家对自然规律的审美迷恋(如晶体结构的和谐),证明美与真的深层关联,拓展了审美现代性的阐释维度。
(四)杜卫:感性教育与美育的现代性使命
杜卫将美育定义为“基于审美经验的人文教育”,核心是通过发展“与理性协调的丰厚感性”实现人性完满。他继承席勒“感性教育”思想,批判工业化对感性的压抑,主张美育通过无功利的艺术体验(如陶渊明诗的意境)解放情感,促进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。在实践层面,他提出美育的三层目标:技能训练(技)、情感涵养(艺)、境界提升(美),强调“得美忘技”的超越性。
面对大众文化冲击,杜卫倡导美育的社会功能,如影视艺术在娱乐性中注入心灵深度,实现审美与现实的平衡。他重新诠释孔子“成于乐”,将传统乐教转化为现代情感教育,为解决“996”工作制下的人性分裂提供美学方案,推动美育从道德教化转向个体精神解放。
(五)彭锋:“无概念的显现”与生活美学的实践转向
彭锋的美学思想以“无概念的显现”与“美是生活的品质”为双重维度,前者通过草间弥生南瓜雕塑的直觉冲击,证明审美可超越材质、技法等概念,直接激活潜意识情感;后者将美还原为日常细节,如家常菜摆盘的用心、老街巷肌理的岁月美感,体现生活以和谐与创造性展开时的自然流露。二者通过“生、爱、乐”行动哲学贯通——“生”是创造性实践(如手工匠人融入个性),“爱”是无功利情感投入(如园艺专注),“乐”是超越焦虑的生活态度(如晨间露珠欣赏)。
在技术时代,彭锋以《雨屋》沉浸式艺术为例,说明观众在“不湿身的雨幕”中实现直觉体验与生活情趣的统一;以《动物森友会》虚拟设计证明,数字实践仍可通过“生爱乐”保持审美主体性。他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,提出“艺术化生存”理想,使美学从美术馆走向厨房、街巷,成为可践行的生活方式。
(六)蒋勋:本真回归与日常审美救赎
蒋勋的美学以“回归本真”为核心,批判消费主义导致的审美异化,主张在慢生活中发现“无用之美”。他认为美是生命本真的显现,如京都枯山水的极简美学、敦煌壁画的时间质感,均超越实用价值,指向心灵的宁静。其“微物美学”关注日常细节,如一杯茶的温度、一片叶的纹理,强调审美是对工具理性的抵抗与生活诗意的重建。
在大众审美启蒙层面,蒋勋通过“美学散步”式的论述,将《诗经》草木、宋词意境转化在大众审美启蒙层面,蒋勋通过“美学散步”式的论述,将《诗经》草木、宋词意境转化为现代生活的审美资源,倡导“审美即修行”。他的理论兼具哲学深度与通俗性,为现代人提供抵御异化的精神方案,使美学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、精英与大众的桥梁。这种对日常本真之美的追寻,本质上也是一种陌生化与距离化的审美视角,让人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重新发现美,以新的信息中介打破日常审美疲劳 。
三、科学科技设计类美学家理论探析
(一)徐纪敏:科学美的客观性与方法论建构
徐纪敏作为科学美学领域的早期开拓者,提出科学美是“自然规律内在和谐性的理性显现”,强调其客观性源于客观世界的结构属性与人类认知能力的契合。他将科学美系统地分为形式美、逻辑美与发现美三个维度:形式美体现在科学理论的数学表达、符号系统中,如麦克斯韦方程组对称且简洁的形式,将电学、磁学和光学现象完美统一;逻辑美则展现于科学理论体系的严密自洽,欧几里得几何从少数公理出发构建起完整大厦便是例证;发现美聚焦于科学探索中的突破性创新,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带来的认知震撼即为此类。
在方法论层面,徐纪敏认为审美直觉在科学发现中扮演关键角色。科学家凭借对对称性、简洁性等美学特质的敏锐感知提出假说,如狄拉克基于数学美预言正电子存在;同时,他提出“美学筛”概念,指出美学标准是逻辑与实证之外筛选理论的重要工具。在科学教育中,他主张融入美学维度,通过展示科学理论的形式美与逻辑美,激发学生探索兴趣,如利用分形几何的视觉美感开展教学 ,这些理论与实践探索,是“三定六位一体四维多层多线一元”框架中科学美学维度的重要线索 。
(二)刘仲林:科学美的三重维度与审美驱动创造
刘仲林提出以“真与美的统一”为核心的科学美本质论,将科学美划分为优美、壮美、奇美三重维度。优美强调科学理论的简洁性、对称性与和谐性,如数学公式的对称之美与物理定律的简洁表达;壮美指向科学探索的宏大性与统一性,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时空尺度、达尔文进化论对生命的阐释均属此类;奇美展现科学现象或理论的悖论性与反常性,量子纠缠的“幽灵作用”、分形几何的无限自相似性便是典型。
在审美观上,刘仲林以“审美驱动科学创造”为核心,提出意象思维与审美逻辑两大方法论工具。意象思维通过形象化、隐喻化方式,将抽象科学问题转化为可感知意象,凯库勒从“蛇咬尾”意象发现苯环结构即为此例;审美逻辑则是科学家在逻辑推理中融入审美判断,以简洁性、对称性等标准筛选理论假设,杨振宁追求规范场论的数学美便是明证。他的理论打破传统美学局限,为科学探索注入美学动力,在科学性美学框架下构建起独特的理论线条 。
(三)柳冠中:设计事理学与共生美学的实践哲学
作为中国工业设计奠基人,柳冠中提出“设计事理学”,主张美是功能、系统与文化的共生关系。他批判“形式至上”的设计异化,强调设计的本质是解决人类生存问题,如“坐具设计”不仅是造型美学,更需考量人体工程学、使用场景与文化习惯。其“共生美学”体现在材料选择(如竹材的生态性)、工艺传承(如榫卯结构的现代转化)与系统整合(如城市家具的人性化布局)。
柳冠中倡导“节制美学”,反对消费主义对“过度设计”的推崇,主张设计应服务于“少而精”的生活方式。他的理论为工业设计注入生态伦理,如“模块化设计”减少资源浪费,“在地化设计”保留文化基因,使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在设计实践中达成和谐,成为科学科技设计类美学中实践维度的重要体现 。
(四)何人可:动态生成论与设计伦理的三重维度
何人可突破主客二分,提出美是主客体在技术中介下的动态生成,具有情境依存性。他构建“感知层—存在层—伦理层”三重审美维度:感知层关注材料质感、色彩张力等直观体验;存在层探讨设计如何塑造人类生存方式(如智能手机改变社交模式);伦理层强调设计的社会责任,如无障碍设计的人文关怀。
针对数字时代,何人可研究“数字原住民”的审美重构,如算法推荐对音乐审美偏好的影响;倡导“跨物种美学”实验,探索人与非人类存在的审美关联。他主张“设计伦理优先于形式创新”,如基因编辑技术在美学应用中的风险控制,为智能时代的设计美学确立价值边界,进一步丰富了科学性美学框架下设计美学的理论层次 。
(五)王受之:情境依存论与在地性设计的文化自觉
王受之主张美是主客体在特定情境中的动态生成,强调设计与地域文化基因的深度咬合。他批判全球化导致的建筑同质化,提出“新在地主义”设计,如苏州博物馆新馆对园林借景手法的现代演绎,实现传统符号与现代功能的平衡。其“功能与形式辩证统一”原则,在深圳春笋大厦等项目中体现为结构美学与城市天际线的融合。
在设计实践中,王受之关注“本土化与全球化”的张力,主张在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精华的同时,激活本土文化符号(如汉字书法对字体设计的启示)。他的理论为城市更新提供路径,如上海石库门改造中保留历史肌理与注入现代生活,证明设计美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,在空间维度上为科学性美学增添了丰富内涵 。
(六)陈幼坚
陈幼坚形成实用主义美学体系,美本质论认为美是“解决问题”的副产品,主张动态开放的传统美学观,明确设计的服务属性。审美观提出“东情西韵”转译方法论,注重日常经验审美升维,追求隐形设计,推动技术语境下的传统再造 ,在设计实践与传统美学融合方面形成独特线索 。
(七)靳埭强:文化基因显影与“旧元素新语法”的设计美学
靳埭强的设计美学扎根中国文化土壤,提出美是“文化基因的当代显影”。他以“靳记汉字”系列为例,通过繁体字解构与重组,赋予传统符号新的视觉语法;在茅台酒包装设计中,以红丝带、书法字体传递东方韵味,证明文化元素可通过现代设计焕发新生。
其“道法自然”审美标准强调设计应顺应材料特性与功能需求,如茶具设计依循“握感舒适、出水流畅”的自然之道;“减法设计”方法论主张“少即是多”,去除冗余装饰,凸显本质之美。靳埭强将设计视为文化传承的修行,其作品如香港城市标志,成为地域文化的视觉象征,为中国设计的当代转型提供启示,在文化维度上深化了科学性美学的理论建构 。
(八)王澍:建筑语法重建与废墟美学的空间哲学
王澍提出“重建中国建筑语法”,主张建筑之美在于与自然、历史、人文的关联。他的“园林建筑”理论将苏州园林的“借景”“留白”转化为现代建筑语言,如宁波博物馆以瓦爿墙呼应地域历史;“材料诗学”强调砖、木、混凝土的质感表达,拒绝表面装饰。
其核心思想“重返自然”“废墟美学”“平民建造”体现在实践中:杭州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保留农田肌理,建筑如“生长”于自然;“废墟”作为历史记忆载体,如五散房的粗犷混凝土表面,引发对城市化进程的反思。王澍的建筑美学挑战了功能主义霸权,为建筑领域注入人文深度,虽引发“是否脱离实用”的争议,却推动了建筑与美学的深度对话,成为科学科技设计类美学中空间与文化融合的重要探索 。
(九)陶锋:科技美学的交互与体验创新
陶锋聚焦于科技美学领域,提出美在人与科技交互过程中的动态生成理论。他认为,随着智能设备与数字技术的发展,科技产品的美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外观设计,更在于用户与产品交互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与认知共鸣。在智能穿戴设备设计中,陶锋强调通过人体工程学与柔性材料的结合,实现产品与身体的无缝贴合,这种贴合感本身构成了独特的审美体验;在虚拟现实(VR)与增强现实(AR)场景设计中,他主张利用光影、色彩与空间营造沉浸感,使使用者在虚拟环境中获得超越现实的审美感受。
陶锋还提出“科技美学生态链”概念,认为科技产品的设计、生产、使用到回收的全过程都蕴含美学价值。从产品的初始创意阶段融入美学思考,到生产环节注重工艺细节的美感呈现,再到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交互体验优化,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的环保回收设计,每个环节相互关联,共同构建起完整的科技美学生态。这种理论不仅拓展了科学科技设计类美学的研究范畴,也为科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美学视角的指导,在“三定六位一体四维多层多线一元”框架中,丰富了科技与美学交互维度的研究线索 。
四、总结:三大类美学的共生与科学性美学的未来图景
中国当代二十二位美学家在哲学类、文艺类、科学科技设计类三大领域的探索,共同绘制了一幅多维交织的美学理论图景。哲学类美学以本体论思辨奠定理论根基,如张法的文化建构论、刘悦笛的生活本体论、潘知常的生命美学,分别从文化、生活、生命三个维度展开对美本质的追问;文艺类美学以审美体验拓展感性边界,如王一川的“兴发”机制、彭锋的生活美学、蒋勋的本真回归,聚焦于文艺实践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生成;科学科技设计类美学以实践导向推动技术与人文融合,如徐纪敏的科学美学方法论、刘仲林的审美驱动创造、柳冠中的设计事理学,在科学探索与设计实践中实现功能与审美的统一。
这些理论看似分殊,却在科学性美学框架下形成内在统一:徐纪敏对科学美客观性的强调与张法文化建构论中的理性维度,都体现了对美本质认知中主客观关系的探索;刘仲林的意象思维与王一川的“兴发”机制,均关注到审美过程中直觉与创造性的关联;柳冠中的“共生美学”与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,共同指向技术时代人与自然、人文价值的和谐共生。正如科学性美学强调的三大类美学并非对立,而是如三原色般交融,构成完整的美学光谱——哲学类提供形上根基,文艺类拓展感性维度,科学科技设计类推动实践转化,共同服务于“人类审美活动”这一元点。
部分美学家的反本质论思想,如姚文放的历史动态性理论、周宪对审美现代性的批判,本质上是通过陌生化、距离化、信息中介化的手段,打破传统美学理论的固有认知模式。他们以否定传统本质定义的方式,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美学问题,在看似否定的过程中,实现美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,达成“负负得正”的理论效果。这种思想碰撞与理论创新,正是“三定六位一体四维多层多线一元”框架中批判与创新维度的生动体现 。
科学性美学的真正价值,在于承认理论建构本身即是一门广义的艺术——它以理性为笔墨,逻辑为构图,在思想画布上呈现概念碰撞的韵律美、体系延展的秩序美。当张法的文化词源考证与徐纪敏的科学史美学案例研究相遇,当周宪的现代性批判与何人可的设计伦理思考共鸣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理论的多元发展,更是中国美学家对“美美与共”的集体追求。这种追求,让美学超越学科界限,成为照亮人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艺术之花,在科学性框架下绽放出理性与感性交织的永恒魅力,指引着未来美学理论与实践向更深层次、更广领域不断迈进 。
作者为华远
写于2005年3月
修改于2025年4月
发布于:湖南省驷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